5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人们迎来立夏节气。
然而,在气象学意义上,立夏只是夏天快要到来的预告,并不意味着入夏。气象学对于入夏有严格的标准:若一个地方的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在22摄氏度以上,才能确定进入夏季。立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节。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立夏阳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茁壮成长。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这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古人非常重视立夏时节的礼俗。据说,周朝时,每逢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因夏在五行中为火,对应的颜色为红色,所以君臣在这一天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车马、车旗也要用朱红色,以表示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祝愿。
在民间,百姓也有一系列立夏的习俗。
例如,立夏当天,大家会在家里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鸡蛋两端,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看谁的鸡蛋最硬,蛋破者输。这种活动把吃和玩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健康的娱乐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
立夏当天,还有一个习俗——称人。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起一杆大秤,全家老少都要称一称体重,若体重增了,称“发福”;体重轻了,称“消肉”。
立夏时节,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又生疸。”这是北方小麦种植区的一句农业谚语,主要讲的是立夏时的天气与小麦病虫害的关系。如果在立夏前后出现连续阴天,那么小麦就会生出蚜虫,发生锈病,这时候如果不科学管理,小麦就会减产。
另外,立夏过后,小麦开始灌浆,进入生长后期。这时候如果温度太高,非常容易发生干热风危害,导致灌浆不充分、秕粒增多,影响产量。与之相对,民间还有“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一说,意思是如果天气相对凉爽,非常有利于小麦的稳产高产。
如果没有夏的成长,就不会有秋收冬藏。从古至今,文人对立夏时节颇有好感,写下了无数赞美之词。如赵友直《立夏》的“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又如吴藕汀《立夏诗画》的“多年不见小黄鱼,寄客何来樱笋厨。立夏将离春去也,几枝蕙草正芳舒”。
初夏的晨曦,已从茂密的枝叶间透射下来,温柔地散落在窗台。度过寒冬、走过暖春的你,准备好迎接夏日浪漫了吗?
立夏,标志着万物开始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
立夏过后,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那么,人们应如何养生呢?
中医有“暑易伤气”“暑易入心”的说法。因此,立夏过后,人们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重视精神调养,静心养性。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天气炎热,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立夏过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更容易出汗,应避免从事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同时,在运动后要适当饮水,补充体液。
立夏过后,人体脏腑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所以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多吃酸味食物,少吃苦味食物,以补肾助肝、调养胃气。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粗粮。
夏季应多吃蔬菜。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流失的水分增多,须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分,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天然、洁净、营养。夏季暑湿之毒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等,都属于凉性蔬菜。夏季是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多吃些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蔬菜,可起到预防部分感染性肠道疾病的作用。另外,部分瓜类蔬菜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夏季应多吃水果。水果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是人们消暑和补充身体所需维生素的首选。按照中医的说法,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肠胃不好的人,最好选择“温和”一点的水果,避免食用太甜或太酸的水果;虚寒体质以及容易患腹泻、胃溃疡的人,应少吃香瓜等寒凉性质的水果。
夏季要多喝水、少喝饮料。常见饮料中含有较多的添加剂,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功能和食欲,如大量饮用,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肾功能。而且饮料中糖分含量高,过量饮用会导致肥胖,甚至影响血糖、血脂代谢。
还有重要的一点,初夏时节,要注意预防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控制菌痢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因此,人们应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饮食、水源管理,消灭苍蝇,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记者 师念)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高到20摄氏度左右。
夏季最好的时令瓜果之一就是西瓜。据考证,目前已知的中国古人“吃西瓜”的场面,最早可追溯到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辽墓壁画上。
1995年秋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的农民在挖水坑时,挖到了古代墓葬。随后,文物部门清理发掘出许多珍贵文物。令人惊喜的是,在墓室的墙壁上出现了3个西瓜的图像。西瓜出现在墓主人的宴饮图中,特别显眼:在墓主人身前的方桌上,放有两盘水果,其中一个黑色圆盘内赫然放着3个西瓜。据考证,这3个西瓜距今已有近千年,是迄今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发现最早的西瓜。
唐代虽然没有关于西瓜的文字记载,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示有1个唐代的“三彩西瓜”。此瓜呈圆形,上端略小,放在一个敞口浅腹盘内,西瓜与盘连体。瓜皮上以绿釉绘出自然纹理,黄底的瓜纹也清晰可辨,西瓜的顶端还有一个弯曲的瓜蒂。整个西瓜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有学者认为,其纹饰与唐代永泰公主墓所出土的唐三彩器物装饰风格相近。
洪皓是宋徽宗政和五年进士,曾任海宁主簿。建炎三年,洪皓临危受命,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国,不料却被金人扣留,直到绍兴十三年才得以回到南宋。回来时,洪皓带回了金人的西瓜种子,从此江南有了西瓜。此事在洪皓于被扣留期间撰写的见闻录《松漠纪闻》中有交代:“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皆有。”
此后,有关西瓜的说法开始频现于南宋文人的笔端,比如范成大《西瓜园》的“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汪元量《通州道中》的“西瓜黄处藤如织”,方回《秋大热上七里滩》的“西瓜足解渴”,董嗣杲《中伏》的“淮童少解事,醉拾西瓜擘”……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推测,西瓜在南宋时已不再是贵族消费品,普通老百姓也能吃得起了。(记者 李向红)
5G时代,这些“神奇”体验值得 在语音通话时,智能音频系统自动屏蔽环境中的“键盘声”“宠物叫声”等噪音;在视频会议中,视频系统自动识别“乱入者”并将背景虚化;当有伪基站试图入侵你的手机,蜂窝网络安全连接技术能自动将“垃圾短信”屏蔽……5G时代,不只是“快”。在骁龙技术峰会体验区,一个个“神奇”的体验,不禁让人们对5G与智能终端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嘉宾在骁龙技术峰会体验区5G智能终端应用。受访者供图进入数字时代,伴随着5G、人工智... 【详细】
3月5日22时44分“惊蛰”: 新华社天津3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北京时间3月5日22时4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海报制作:方金洋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进入“惊蛰”节气,是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春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开始的标志。... 【详细】
让露营更生活 4月9日,在西安市杜邑遗址公园内,各色帐篷星星点点散布在草地上。 记者 文超摄4月9日,市民在公园草地上搭起帐篷。4月9日,3位少女戴着可爱的墨镜在草地上自拍。4月3日,高山草甸上的游客已经搭好帐篷、支起天幕,准备露营。4月3日,在西安市蓝田县流峪寺村,来此露营的家庭点亮了氛围灯,为山间添上了一抹亮色。4月8日,在西安市长安唐村·南堡古寨内,游客在露营。4月15日,在西安市长安区天子裕村,游客们露...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