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有所获 种有所得
6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节气为界,节气过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鸟儿啼鸣、朝露湿襟、斜阳晚归,寥寥几笔,清代诗人王时叙就生动地勾勒出芒种时节农人们抢收抢种的情景。其中最有趣的,便是“旋黄旋割听声声”一句。 在陕西方言中,“旋黄旋割”是一种鸟儿的俗称,也是这种鸟儿的叫声。“旋黄旋割”的意思是,麦子成熟变成金黄色,人们抓紧时间收割。也有将这种鸟称作“算黄算割”的。 每到芒种时节,这种被叫作“旋黄旋割”的四声杜鹃,便出现在乡间农家的房檐和树木的枝头上,清晨时和朝阳一起唤醒沉睡的村庄,催促着人们快快下地劳作。麦收结束后,四声杜鹃的叫声便悄然沉寂。人们也顾不得追寻鸟儿的去向,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次年,“旋黄旋割”会再一次准时到来,和农人们一起忙碌在这个季节里。 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农业生产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早在两汉时期,《周礼》中便有了“芒种”的记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清代学者陈三谟在《岁序总考》中解释:“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农人们在劳作过程中对自然物候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也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 芒种时节,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因为随时会到来的梅雨季节不再是农作物种植的好时节。在以旱地为主的北方,人们则忙着收麦,因为如果碰上连续的阴雨天气,未收割的麦子就会落粒、发芽,甚至霉变。所以俗谚云:“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所谓“刻赶刻”,就是刻不容缓。 这也正是诗人王时叙所言“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的重要原因。很多年前,西北地区还曾有一个与此相关的假期——麦假。这个假期的设立,就是为了让家中需要收麦的人们可以趁着晴好天气及时收割。 麦收之后,就进入玉米、大豆、高粱等夏播作物播种的时节。芒种时节“亦稼亦穑”,既要收又要种,我国从南方到北方都进入了农忙季节。 对于芒种时节农家的繁忙,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记录人民辛劳的诗词与文章。南宋诗人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诗句中,有芒种时节农人们插秧的繁忙之景,亦有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而真实的农忙并没有如此轻松惬意。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场景才是农忙的真实写照。 收获喜悦,播种希望。 芒种时节,当人们在“收”与“种”之间争分夺秒迅速地转换,当褪去锋芒的麦子以一颗谷粒、一捧面粉的形态与人们相见,当万物在日与夜的交替中生机盎然,满怀希望向上生长,我们总会被农人们劳作的无限激情所感动,被万物蓬勃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更会为先民们的智慧与探索所慨叹。 生命的丰厚来自耕作,耕作的过程必定繁忙。在这个忙碌时节,愿所有艰辛的过程都化作丰收的硕果,愿仓廪的丰盈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动力,愿每个生命都能忙有所获、种有所得。(记者 柏桦) 芒种忙,麦上场,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芒种时节正是北方收麦之时。小麦是当今世界播种面积最大、分布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人类驯化小麦的时间,几乎与农业的起源同步。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对小麦的野生祖先进行驯化。 曾经研究小麦演化历程的《西北农业学报》执行主编郭佰寿介绍,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在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被最早驯化。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据考证,历史上某一时期,当伊朗西部某地的栽培二粒小麦被带到粗山羊草分布的地区后,二者发生了自然杂交,其杂交种经染色体自然加倍后产生了普通小麦。 从禾本科的野草,到只结单粒种子的一粒小麦,再到田间广泛种植的小麦,普通小麦经历了不普通的进化。 在自然界中,人和几乎全部的高等动物,以及一半以上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二倍体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通常它们的来源不同,一套来自父方,一套来自母方。由二倍体的体细胞培育而来的植物,以及由只含一组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处理而来的植物也叫二倍体。 然而,普通小麦却有6套染色体,这6套染色体有3个来源,分成3组。不同的染色体意味着不同的种类,也就意味着现在六倍体普通小麦经过了3个物种的杂交。它们演化的过程可能是这样的:AA染色体组的野生一粒小麦与BB染色体组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其染色体组为AABB;野生二粒小麦被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普通小麦,其染色体组为AABBDD。 一经驯化,野生小麦就开始了传播之旅。小麦从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之后再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传播。考古显示,早在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小麦已经广泛种植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等地。小麦传入中国后,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并继续向东传入朝鲜、日本。 “小麦不仅经过了漫长的自然杂交和自然选择,也经历了人为杂交和定向选择。研究小麦的发展历史,对人类更好地‘掌握’小麦意义重大。伴随着现代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们仍然在研究它、探索它,希望能培育出更优质的小麦品种,为中国碗装中国粮贡献力量。”小麦育种专家、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张安静研究员说。(记者 张梅) 自古以来,芒种就是一个颇具文学味道的节气。文人墨客用优美的辞藻和众多诗篇赋予芒种美好的寓意和希望,并将芒种时节的民间习俗艺术化地呈现在文学作品之中,让今人得以从中一窥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历史与发展变化。 古时候,我国民间多在芒种时节举行祭祀花神仪式,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花朝节相对应,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态的关注。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红楼梦》中,曹雪芹不仅为芒种节气自造“芒种节”,对祭祀花神的习俗进行描写,更自此延伸出一个为众多读者所熟悉的场景——黛玉葬花。 《红楼梦》中写道: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这一日,姑娘们摆设礼物,将丝绸悬挂在花枝上,为花神饯行,有感天敬神之意,也有盼望来年再会之意。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面对花谢花飞,顾影自怜,葬花之际吟诵出一首《葬花吟》,用“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明了她不愿流于世俗的心志,也成就了黛玉葬花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场景。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曹操与刘备安排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则具群雄争霸的锋芒与心机。芒种时节正是青梅成熟之际,南方多有食用青梅的习惯。但新鲜梅子味道酸涩,需要煮制后方能食用。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之时正值农历五月。曹操为了试探刘备,特邀他一边喝着青梅所煮之酒,一边谈论当世英雄。席间,刘备盛赞袁术、袁绍、孙策等人为当世英雄。曹操却一语道破,只有自己和刘备能称为英雄。刘备听后为之一惊,曹操便猜测出刘备有不轨之心,决定加害刘备。而刘备以被雷声惊吓到为由化解,才得以全身而退。即便如此,曹操也对刘备起了防备之心,这才引出此后不许刘备归蜀等后话。 寥寥700余字,野心勃勃、多疑且机敏的曹操和貌似憨厚实则心思缜密、谨慎的刘备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壶青梅酒、一场雷阵雨,还有那一句锋芒毕露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成为历史名场面。时至今日,“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和青梅酒依然是历史爱好者兴致盎然的谈资。(记者 柏桦)
5G时代,这些“神奇”体验值得 在语音通话时,智能音频系统自动屏蔽环境中的“键盘声”“宠物叫声”等噪音;在视频会议中,视频系统自动识别“乱入者”并将背景虚化;当有伪基站试图入侵你的手机,蜂窝网络安全连接技术能自动将“垃圾短信”屏蔽……5G时代,不只是“快”。在骁龙技术峰会体验区,一个个“神奇”的体验,不禁让人们对5G与智能终端的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嘉宾在骁龙技术峰会体验区5G智能终端应用。受访者供图进入数字时代,伴随着5G、人工智... 【详细】
3月5日22时44分“惊蛰”: 新华社天津3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北京时间3月5日22时4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海报制作:方金洋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进入“惊蛰”节气,是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春季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开始的标志。... 【详细】
让露营更生活 4月9日,在西安市杜邑遗址公园内,各色帐篷星星点点散布在草地上。 记者 文超摄4月9日,市民在公园草地上搭起帐篷。4月9日,3位少女戴着可爱的墨镜在草地上自拍。4月3日,高山草甸上的游客已经搭好帐篷、支起天幕,准备露营。4月3日,在西安市蓝田县流峪寺村,来此露营的家庭点亮了氛围灯,为山间添上了一抹亮色。4月8日,在西安市长安唐村·南堡古寨内,游客在露营。4月15日,在西安市长安区天子裕村,游客们露... 【详细】